鐘樓

鐘樓的故事就好像連載小說一樣,一個接著一個,相當豐富……


鐘樓一開始是由磚牆組成的,相當古色古香。在經濟蕭條的當年,會友們為了籌出足夠的建材,有些青契的青年還特地到景美溪去撿拾石頭,拿回來教會沖洗後,當作地基。當時熱心的兄姊,各自捐出買來或籌來的磚塊,一塊一塊的疊出磚牆,所以牆面凹凸不平也成為見證會友同心合一的確據。

當鐘聲響起,或許我們想起的是學生時代,陪伴我們的上課、下課鈴聲。鐘聲或許提醒著我們相聚離開,都有時候,萬事都有定時。

和平教會有個鐘塔,在五0、六0年代,教會附近都是農田,教會禮拜前半個小時,主任牧師莊丁昌牧師會去到鐘樓敲鐘,提醒附近的會友要開始作禮拜了。這個鐘是在1950年由一位牧道友奉獻,他被朋友邀請來很感動,就奉獻了這個和平鐘。至於是先有鐘、還是先有塔呢?這是懷舊之旅抽獎卷的隱藏版問題,歡迎各位柯南來找答案吧。

二00八年11月15日,和平的鐘聲再次響起,為的是教會明年即將拆遷,並且要開始在替代場地聚會。當然,和平教會不會因為在替代場地聚會,或借別人教會場地聚會就不叫和平教會。不過這些陪伴許多人生命與靈命成長的花草磚瓦,可能當我們再回來這地聚會時,就不存在了。因此,在此時,和平的鐘聲響起,讓人們相聚,為的是短暫的別離。藉由教會的懷舊之旅,再次看見、聽見神的奇妙作為,將過去的歷史成為現在我們口裡的感謝與讚美。如同商正宗牧師在懷舊之旅開場的影片裡提到:


 We treasure the past for without history
 We are no roots and without roots, we have no future
 面對未來,我們珍惜過去。因為沒有歷史,就沒有根;沒有根,我們就沒有未來。

當天很多人是抱著很興奮的心情參加這次的感恩懷舊之旅,不過應該不是為了那台捷安特腳踏車。社青的陳怡君姐說:「來了和平已經五、六年了,但對和平的認識真的很有限,像抽獎卷上的問題,真的沒有幾題知道答案。」真的,和平是個有六十年以上歷史的教會,教會的一磚一瓦都是有故事的,也是許多人回憶的所在。感恩懷舊2008的活動負責人孫愛光長老也興奮地說:「看到大家這麼熱烈的參與今天的活動,詩班也非常認真的練習,真的很感謝上帝。哈利路亞,感謝主。」

在這一天,和平這一家子,老中青三代齊聚一堂,我們是需要感恩的。特別是當天活動結束後,看到青少契、社青、敬拜團的同工彼此同心,協力恢復教會場地,這就是家了。這是家事了,而不再只是教會的事。或許這次的活動的收穫就是讓會友藉由懷舊鐘聲走入歷史之中,也藉此連結彼此,調整團隊步伐一起往前奔走。

袁明豪撰文

金色禮拜堂


主禮拜堂上標示著大紅的『禮拜堂』三個字,是我們這些小和平人對主堂的印象,
好似它從
1949年建堂之後,就是我們現在所看見的這個樣貌。
其實在莊丁昌牧師牧會時期,這個老字號招牌『禮拜堂』可是
金色的呢!
這個金色禮拜堂是由金色油漆漆上去的,經過日曬風吹雨淋難免會褪色,
這時候,莊牧師就會提著金色顏料的油漆桶以及油漆刷子,爬到主堂上面,
一一的漆出
金色禮拜堂”……
大家可以仔細看這群青年後面的『堂』字,看起來是否顏色偏向白金色呢?

禱告因為我渺小,禱告因為祢知道我需要。


建堂推廣組為了讓弟兄姐妹能了解建堂過程中,為教會所面臨到的困難及需要代禱,因此想在週報的建堂專欄中,每週更新建堂代禱事項。而我,我是誰,父神居然給了我一個機會,使用我的時間跟文字,在重建期間負責建堂專欄。我感恩的是,居然有幸能用禱告侍奉參與教會的重建。我想父神知道我需要這樣的禱告、這樣的奉獻,來經歷神。

建堂禱告活動開始是在20079月為了第一階段目標認獻金額,舉辦一個「建堂要禱告,中秋來禁食」的四十天連鎖禁食禱告。記得也是那時候開始,我們幾個青契弟兄,開始在台大的男生宿舍每週一次一起晨耕,也為教會建堂來禁食禱告,而這樣的晨耕也持續到現在。

其實,在四十天連鎖禁食禱告活動開始,教會所收的認獻就已經達成第一階段的目標。那時候的禱告,真的就是感恩,感謝神充充足足地供應。另外,建堂各組開始運作。建堂組如火如荼的與建築師團隊討論,老樹遷移的行政工作。行政組開始與中會、總會聯繫成立財團法人的事宜,也開始尋找替代場地、聚會期間物品收納的事宜。推廣組則為了十月的六十週年慶祝會與建堂紀念品的事情忙碌。

教牧團隊知道在教會硬體建造的過程,更需要的是軟體的建造。因此,牧師們認為教會需要推動「小組事工」來連結彼此的關係,便開始尋求、進行編寫教材、異象傳遞與同工預備。

在教會開始決定要建堂的前後,同時很多事情在推動。教會的聲音也很多,但這都是好的。那時,我們所求的是求神引領每位兄姐在不同看見下,仍能謙卑尋求相同的異象與共識,在尋求過程中建造合一教會。如今,我們所求的仍是如此。

猜猜看他們在那?!

蔡牧師時代的夫婦團契,猜猜看蔡牧師與蔡牧師娘在哪?!


蔡師母大學時代的兒童主日學,猜猜看蔡牧師娘在哪?!



猜猜看董倫賢牧師在哪?!

青田大廈












青田大廈,是五層樓的建築,這棟樓房是台北市第一棟電梯大廈。每一層4戶,共有20戶,除了路加館,其他四戶都是教會資產。當時,購屋的目的就是預備未來的建堂基金,因此只要有人要賣,熱心的會友就會先墊錢買下來,然後教會再慢慢還錢給他。
1樓共有2戶:
路加館
路加館不是教會的資產,是教會向天主教修會承租的房舍。這裡本來是修女們的宿舍,有一道圍牆與教會相隔,圍牆後是青田大廈。因為教會會友的人數不斷成長,場地愈來愈不夠用,2005年時長執們向修女們商量租用,而她們也很樂意租給教會。房間經過稍微修整,成為四間教室,一間給教會財務室辦公,一間是我們的總務管理員-顯榮兄的辦公室,其他則是給團契以及主日學教室使用。
約翰館
約翰館可以說是教會音樂事工主要的場所,教會在很多年前就買下。早期約翰館設有兒童主日學的幼兒班,每星期日早上八點三十分是福祿貝爾恩物班,很多人都帶著家中的幼童來上課。此班一直由林盛蕊長老親自教學,直到她今年以九十二歲高齡安息主懷。她是台灣國寶級的幼教老師,也是台灣第一位自德國引進福祿貝爾教學法的老師,並且重視教學與經驗的她,曾在文化大學授課,也在雙連教會幼稚園當園長。由於林長老規定媽媽們必須陪同孩子上課,許多家長因此後來成為基督徒,甚至成為執事(如教會陳妙瑛執事)。將來開始建堂後,約翰館將與路加館兩間打通,作為牧師及幹事辦公室。
2樓:一戶。
現在是牧師聯合辦公室,我們每週的週報是由義工印出來的,印刷機就在此。
3樓:兩戶。
一間是主日學教室,稱為青田教室,另一間則是曾昭瑞牧師宿舍。
4樓:一戶。
現為蔡茂堂牧師宿舍,從前是青年團契宿舍。   
這幾戶在商牧師的時期就已經陸續買得,早年這裡並不作教室使用,都是當學生宿舍,或社青女生的宿舍。二樓,三樓都曾經是姐妹之家學生宿舍,很多當年的社青和學青女生都住過這裡,男生常常在巷口站衛兵(包括現在的執事以前也站過)。當時教會開的房租很便宜,是外面行情的半價,附帶條件是星期天時客廳須提供做為成人主日學的教室,所以當時女生宿舍不能裝璜,只能擺放課桌椅。四樓起初最作為退休後莊丁昌牧師宿舍,目前為蔡牧師宿舍。
  教會買的第六間房子在哪裡呢?就在青田街從教會往下一直走到底,到最後那個路口的倒數第二棟右邊大樓的二樓。以前靠教會這邊是姊妹的宿舍,那邊就作為弟兄的宿舍;禮拜天客廳同樣要開放為成人主日學教室,後來有一陣子成契的查經班也在那裏。